护理学报杂志

期刊简介

        发展历程:《护理学报》原名《南方护理学报》,由广东省教育厅主管、南方医科大学主办,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份护理学报。1995年7月正式创刊,当时名为《南方护理杂志》,小16开本,双月刊,48页,军内赠阅每年3000册;1999年2月以《南方护理学报》面世,自办发行加赠阅,年发行1.2万册;2000年改版为大16开本,双月刊,页码增至64页,邮发和自办发行相结合,年发行1.5万册;2002年页码增至80页,年发行2.1万册;2004年改双月刊为月刊,页码64页,年发行14万册;2005年页码增至96页,年发行18万册。栏目介绍:本刊辟有专家论坛、论著、研究生园地、调查研究、综述、临床护理、中医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循证护理、个案研究、药械护理、社区护理、国外护理、基层来稿、护理创新、学术争鸣、短篇报道、读者 作者 编者等栏目,并开辟以彩图和文字说明为主的医院介绍专栏,同时兼营广告业务,欢迎来电来函联系。国内数据库收录及获奖介绍:2001年被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2002年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2003年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辑委员会评为《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同年被国家科技部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4年被评为“全军优秀医学期刊”。征订信息:本刊为国际期刊标准大16开本,国内统一刊号:CN 44—1631/R,国际连续出版刊号:ISSN 1008-9969。每月20日出版,定价7元/册,全年84元。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邮发代号:46—200,国外发行代号:4831 BM。编辑部全年接受邮购,邮购地址:广州市广州大道北1838号护理学报编辑部。                

失眠抑郁焦虑的用药指南

时间:2025-06-16 17:09:02

失眠、抑郁和焦虑常常像一团纠缠的毛线,剪不断理还乱。许多人在面对这三种症状时,往往分不清主次,更不知道如何科学用药。本文将结合症状特点、用药原则和实际案例,为您梳理清晰的用药思路。

症状交织的复杂局面

失眠、抑郁和焦虑之间存在双向影响:长期失眠可能诱发情绪问题,而焦虑抑郁又会加重睡眠障碍。若症状持续超过1个月,尤其是伴随日常工作能力下降时,建议尽早就医。临床数据显示,约60%的抑郁症患者首发症状其实是失眠,这种"隐形抑郁"最容易延误治疗。

药物选择的黄金三原则

  1. 靶向治疗:像钥匙开锁那样精准

针对"失眠为主"的情况,可考虑唑吡坦(5-10mg/晚)这类短效安眠药,但连续使用不宜超过4周。若以"情绪症状为主导",SSRI类抗抑郁药(如舍曲林50-100mg/日)既能改善焦虑抑郁,又有助于睡眠节律调整。

  1. 阶梯用药:从温和到强效的过渡

初诊患者建议从草酸艾司西酞普兰(10mg/日)这类副作用较小的药物开始,2周后失眠、抑郁与焦虑常如藤蔓般交织缠绕,形成复杂的症状网络,让患者陷入“先治哪个”“如何用药”的困境。这三种疾病既可独立存在,又可能互为因果——长期失眠可能诱发情绪障碍,而焦虑抑郁又会进一步恶化睡眠质量。面对这种“三角关系”,科学用药需像解开绳结一样精准分层,既要针对核心症状,又要避免药物间的相互干扰。

失眠:从短期镇静到长期调节

失眠的用药策略需首先区分持续时间。短期失眠(少于3个月)多由应激事件触发,可考虑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劳拉西泮片,这类药物能快速诱导睡眠,但连续使用不宜超过4周,否则易产生依赖。对于入睡困难者,短效药物如唑吡坦更合适;而易醒人群则可能需中长效药物如艾司唑仑。

慢性失眠(超过6个月)的治疗需更谨慎。现代药物如双重食欲素受体拮抗剂(如苏沃雷生)通过调节觉醒系统改善睡眠结构,相比传统安眠药成瘾性更低。值得注意的是,70%的失眠患者存在心理问题,常高估自己的睡眠损失,此时联合认知行为疗法(CBT-I)比单纯用药更有效。

抑郁:从化学调节到心理重建

抗抑郁药的选择需兼顾情绪与睡眠。对于伴随失眠的抑郁患者,镇静性较强的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或5-HT2受体拮抗剂(如曲唑酮)可同时改善两种症状。而焦虑型抑郁患者则更适合SSRIs类药物(如舍曲林),但需注意这类药物初期可能加重失眠,建议早晨服用。

药物起效通常需要2-4周,短期使用难以评估疗效。研究显示,未经治疗的抑郁症状平均持续10个月,因此坚持用药至关重要。约30%患者对首种抗抑郁药反应不佳,此时可考虑基因检测指导用药,或采用“增效策略”如联用安非他酮。值得注意的是,抗抑郁药突然停药可能引发“撤药综合征”,逐步减量才能避免头晕、感觉异常等反应。

焦虑:急性发作与慢性紧绷的差异应对

急性焦虑(惊恐发作)来势汹汹,通常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劳拉西泮等苯二氮卓类药物能快速平复心悸、窒息感等躯体症状。但这类药物就像“消防栓”,只适合应急使用——长期服用可能导致记忆减退和跌倒风险。

广泛性焦虑(慢性焦虑)的治疗更像“修水管”,需长效调节。SSRIs(如帕罗西汀)和SNRIs(如文拉法辛)是一线选择,但需警惕初期可能加重焦虑的“点火效应”。对于伴发失眠的焦虑,米氮平既能抗焦虑又能改善睡眠,但需监测体重增加风险。

多重症状的联合用药艺术

当三种症状共存时,用药需遵循“阶梯原则”:优先控制最危及生活的症状。例如严重失眠伴轻度抑郁焦虑,可先用镇静药物稳定睡眠,再逐步引入抗抑郁药;若以抑郁为主症,则首选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避免联用多种中枢抑制剂导致过度嗜睡。

药物相互作用需特别关注:氟西汀可能升高苯二氮卓类血药浓度,增加嗜睡风险;圣约翰草提取物会降低抗抑郁药疗效。部分中药如酸枣仁汤虽被记载有安神效果,但与现代药物联用前需评估肝酶影响。

超越药物:症状管理的全局观

药物治疗需配合生理节律调整。早晨光照疗法可改善抑郁相关的早醒,而晚间避免蓝光暴露有助于稳定睡眠驱动力。放松训练如渐进式肌肉松弛能同时缓解焦虑和失眠。值得注意的是,咖啡因的半衰期长达6小时,下午饮用就可能影响夜间睡眠质量,尤其对代谢缓慢者更为明显。

定期复诊是优化治疗的关键。医生可能根据症状变化调整方案:如将白天焦虑用药改为睡前服用以兼顾失眠,或对体重显著增加者换用对代谢影响更小的药物。记住,症状缓解后仍需维持治疗4-12个月以防复发,就像扑灭火焰后仍需冷却余烬。

(注:本文仅供参考,出现相关症状请及时到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