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报杂志

期刊简介

        发展历程:《护理学报》原名《南方护理学报》,由广东省教育厅主管、南方医科大学主办,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份护理学报。1995年7月正式创刊,当时名为《南方护理杂志》,小16开本,双月刊,48页,军内赠阅每年3000册;1999年2月以《南方护理学报》面世,自办发行加赠阅,年发行1.2万册;2000年改版为大16开本,双月刊,页码增至64页,邮发和自办发行相结合,年发行1.5万册;2002年页码增至80页,年发行2.1万册;2004年改双月刊为月刊,页码64页,年发行14万册;2005年页码增至96页,年发行18万册。栏目介绍:本刊辟有专家论坛、论著、研究生园地、调查研究、综述、临床护理、中医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循证护理、个案研究、药械护理、社区护理、国外护理、基层来稿、护理创新、学术争鸣、短篇报道、读者 作者 编者等栏目,并开辟以彩图和文字说明为主的医院介绍专栏,同时兼营广告业务,欢迎来电来函联系。国内数据库收录及获奖介绍:2001年被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2002年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2003年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辑委员会评为《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同年被国家科技部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4年被评为“全军优秀医学期刊”。征订信息:本刊为国际期刊标准大16开本,国内统一刊号:CN 44—1631/R,国际连续出版刊号:ISSN 1008-9969。每月20日出版,定价7元/册,全年84元。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邮发代号:46—200,国外发行代号:4831 BM。编辑部全年接受邮购,邮购地址:广州市广州大道北1838号护理学报编辑部。                

儿童低血糖的隐蔽信号:如何识别与应对

时间:2025-06-11 16:16:31

在儿科门诊中,儿童低血糖常因症状隐蔽被家长忽视,但其引发的连锁反应可能直接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和认知功能。当孩子出现面色苍白、出汗颤抖、嗜睡烦躁或进食困难等信号时,这些看似普通的生理表现,实则是身体发出的重要健康警报。

面色苍白:贫血不是唯一答案

许多家长发现孩子脸色发白时,首先联想到贫血。确实,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会导致血红蛋白下降,使皮肤呈现苍白色。但低血糖同样会通过抑制血液循环功能,导致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表现为突然的面色苍白。与贫血的渐进性发展不同,低血糖引发的苍白往往伴随其他急性症状,如手脚冰凉或反应迟钝。若孩子进食后脸色逐渐恢复,需优先考虑血糖波动问题。

出汗与颤抖:被误读的“生长痛”

孩子大量出汗和肢体颤抖常被归因于生理性因素,例如室温过高或运动后的正常代谢反应。然而,低血糖导致的出汗具有突发性和不协调性——孩子在安静状态下也可能出现额头、后背的冷汗,同时伴随手指细微震颤,类似“握不住铅笔”的无力感。这种颤抖源于血糖不足时,神经系统为获取能量而过度激活交感神经。尤其夜间深度睡眠阶段,儿童新陈代谢旺盛,若晚餐摄入不足,更易引发低血糖性盗汗,与普通生理性出汗的区别在于可能伴随惊醒或哭闹。

嗜睡与烦躁:血糖波动的双向信号

低血糖对儿童神经系统的影响呈现矛盾性表现:初期可能出现异常兴奋、哭闹不止,随后转为嗜睡甚至昏迷。这与单纯睡眠不足或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嗜睡不同,后者通常有明确诱因如发热或咳嗽。低血糖性嗜睡的特点是“难以唤醒”,即使长时间睡眠后仍精神萎靡。学龄期儿童还可能表现为注意力断崖式下降,例如上课时突然趴桌昏睡,这种状态与血糖水平骤降直接相关。

进食困难:被低估的恶性循环

挑食、厌食常被视为儿童成长中的普遍问题,但持续进食障碍可能导致糖类摄入不足,进一步诱发低血糖。尤其青春期儿童为追求苗条身材刻意节食时,体内肝糖原储备迅速耗尽,出现餐前手抖、心悸等低血糖前兆。婴幼儿则可能因吞咽协调性不足,导致有效进食量减少。家长需警惕孩子拒食后出现的异常症状,如舔嘴唇、咀嚼空气等代偿行为,这些可能是身体对血糖不足的本能反应。

三层防御:家庭管理的黄金法则

预防儿童低血糖需要建立“监测-干预-教育”体系。对于婴幼儿,建议在夜间喂食后2小时监测脚底血糖,学龄儿童则可使用动态血糖仪追踪在校期间的波动规律。干预措施需分层实施:急性期给予10-15克快糖食品(如半杯果汁),后续搭配蛋白质缓糖组合(如牛奶配全麦面包)。家长教育应聚焦症状识别,例如将低血糖颤抖比喻为“手机电量不足时的自动关机”,帮助非专业人士理解机体代偿机制。

儿童低血糖的干预窗口极短,但通过系统观察和科学应对,完全可避免其对大脑发育的潜在损伤。当异常症状反复出现时,务必联合儿科与营养科进行多维度评估,而非简单归因于“体质问题”。毕竟,孩子的健康警报系统从不无故拉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