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报杂志

期刊简介

        发展历程:《护理学报》原名《南方护理学报》,由广东省教育厅主管、南方医科大学主办,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份护理学报。1995年7月正式创刊,当时名为《南方护理杂志》,小16开本,双月刊,48页,军内赠阅每年3000册;1999年2月以《南方护理学报》面世,自办发行加赠阅,年发行1.2万册;2000年改版为大16开本,双月刊,页码增至64页,邮发和自办发行相结合,年发行1.5万册;2002年页码增至80页,年发行2.1万册;2004年改双月刊为月刊,页码64页,年发行14万册;2005年页码增至96页,年发行18万册。栏目介绍:本刊辟有专家论坛、论著、研究生园地、调查研究、综述、临床护理、中医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循证护理、个案研究、药械护理、社区护理、国外护理、基层来稿、护理创新、学术争鸣、短篇报道、读者 作者 编者等栏目,并开辟以彩图和文字说明为主的医院介绍专栏,同时兼营广告业务,欢迎来电来函联系。国内数据库收录及获奖介绍:2001年被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2002年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2003年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辑委员会评为《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同年被国家科技部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4年被评为“全军优秀医学期刊”。征订信息:本刊为国际期刊标准大16开本,国内统一刊号:CN 44—1631/R,国际连续出版刊号:ISSN 1008-9969。每月20日出版,定价7元/册,全年84元。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邮发代号:46—200,国外发行代号:4831 BM。编辑部全年接受邮购,邮购地址:广州市广州大道北1838号护理学报编辑部。                

外科医生的双轨人生:手术刀与显微镜间的马拉松

时间:2025-06-09 17:43:25

清晨6点30分,天光未亮,某三甲医院心外科副主任医师张岩已换上刷手服。他的手术日从今天第一台心脏搭桥术开始,预计要连续完成5台手术,最后一台结束时间可能接近午夜。这种工作节奏在外科被称为"马拉松式手术日"——就像运动员需要同时保持爆发力和耐力,外科医生既要在手术台上精准操作,又要在手术间隙完成科研论文的修改。这种双轨并行的生存状态,已成为当代外科医生的集体画像。

临床战场:刀尖上的生死时速

上周二的手术室里,张岩团队接诊了一位特殊的冠心病患者。65岁的男性患者冠状动脉三支病变,合并糖尿病和轻度肺功能不全,心脏搭桥术的麻醉风险评分高达4级(属于高风险)。这类手术需要从患者腿部截取大隐静脉作为桥血管,同时要在跳动的心脏表面完成毫米级的血管吻合。手术团队术前进行了3小时的多学科讨论,最终决定采用"非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搭桥术",这种术式能减少体外循环对患者凝血功能的破坏,但对主刀医生的缝合稳定性和团队配合要求极高。当手术进行到关键阶段时,监护仪突然显示ST段抬高,麻醉医师立即提示可能出现冠状动脉痉挛。张岩需要在一分钟内做出决策:是继续完成既定吻合方案,还是转为传统体外循环手术?这种时刻,临床经验比论文里的统计学数据更有说服力。

科研赛道:实验室里的隐形手术

每周四下午是张岩雷打不动的科研时间。作为微创心脏手术方向的学科骨干,他正在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蛇形手术机器人血管吻合技术"项目。这项研究需要将传统开胸手术的缝合精度复刻到直径仅8mm的机械臂上,相当于要求厨师用钓鱼线完成微雕作业。但现实情况是,上周因紧急加台了两例主动脉夹层手术,他不得不取消实验室的动物实验。这种冲突在职称评审季尤为明显——副主任医师晋升要求近五年至少主持1项省部级课题,发表3篇SCI论文,而张岩的论文被某期刊要求补充的对照实验数据已逾期两周。

时间账簿:撕裂的24小时法则

翻开张岩的电子日程表,可以看到典型的三明治结构:每周3个手术日平均完成12-15台手术,耗时约50小时;出门诊、查房等临床工作再消耗20小时;剩余的科研时间被迫碎片化,像用手术剪裁切的布条。去年他主导的临床研究显示,采用杂交手术室(同时具备开放手术和介入治疗功能)能使患者住院时间缩短30%,但这项成果的论文却因缺乏基础机制研究被期刊评为"临床价值突出但学术深度不足"。这种评审悖论就像要求米其林厨师同时具备分子料理的理论造诣——当临床医生把时间投入到机制研究时,又可能被批评"脱离临床实际"。

双轨突围:寻找临床与科研的最大公约数

在带教住院医师时,张岩常强调"手术记录就是最好的科研素材"。他要求团队采用标准化手术视频记录系统,将关键步骤的影像资料自动归档。这种工作方式意外催生出两项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用于微创手术的血管牵引器,灵感来自处理钙化血管时的临时改良;另一个是智能手术器械计数系统,源于某次接台手术中发生的纱布清点失误。这些来源于临床痛点的创新,正在形成新的评价范式——某省级医院已将"临床技术创新转化"纳入职称评审加分项,相当于用科研成果反哺临床需求。

夜幕降临,当张岩完成当天最后一台二尖瓣修复术时,手术室护士长递来两份文件:明天第一台手术患者的知情同意书,以及期刊发来的论文修改意见。在更衣室的灯光下,他同时审阅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体征"——监护仪上的心电图波形,和审稿人标注的统计学P值要求。这种持续的双轨并行,或许正是当代外科医生必须修习的进阶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