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报杂志

期刊简介

        发展历程:《护理学报》原名《南方护理学报》,由广东省教育厅主管、南方医科大学主办,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份护理学报。1995年7月正式创刊,当时名为《南方护理杂志》,小16开本,双月刊,48页,军内赠阅每年3000册;1999年2月以《南方护理学报》面世,自办发行加赠阅,年发行1.2万册;2000年改版为大16开本,双月刊,页码增至64页,邮发和自办发行相结合,年发行1.5万册;2002年页码增至80页,年发行2.1万册;2004年改双月刊为月刊,页码64页,年发行14万册;2005年页码增至96页,年发行18万册。栏目介绍:本刊辟有专家论坛、论著、研究生园地、调查研究、综述、临床护理、中医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循证护理、个案研究、药械护理、社区护理、国外护理、基层来稿、护理创新、学术争鸣、短篇报道、读者 作者 编者等栏目,并开辟以彩图和文字说明为主的医院介绍专栏,同时兼营广告业务,欢迎来电来函联系。国内数据库收录及获奖介绍:2001年被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2002年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2003年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辑委员会评为《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同年被国家科技部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4年被评为“全军优秀医学期刊”。征订信息:本刊为国际期刊标准大16开本,国内统一刊号:CN 44—1631/R,国际连续出版刊号:ISSN 1008-9969。每月20日出版,定价7元/册,全年84元。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邮发代号:46—200,国外发行代号:4831 BM。编辑部全年接受邮购,邮购地址:广州市广州大道北1838号护理学报编辑部。                

Science重磅批判:期刊影响因子是否该退出历史舞台?

时间:2025-08-26 14:28:48

2023年10月,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发表社论《The impact factor debate: Time to move on》,直指期刊影响因子(IF)已成为“扭曲学术评价的毒瘤”。这一论断并非孤例——自1975年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提出影响因子以来,这个最初用于期刊分类的统计工具,逐渐异化为衡量论文质量、学者水平甚至机构排名的“金标准”。随着DORA宣言(旧金山科研评价宣言)签署机构突破2000家,德国马普研究所、荷兰皇家科学院等机构相继停用影响因子,一场学术评价体系的“去影响因子化”革命正悄然展开。

从“工具”到“枷锁”:影响因子的异化之路

影响因子的原始设计初衷,是通过“期刊两年内发表论文被引频次/可引论文数”的公式,帮助图书馆员评估期刊采购价值。但在学术评价实践中,它却演变为多重悖论:

首先,期刊层面指标无法定义单篇论文质量。 《Science》社论指出,影响因子本质是“期刊平均引用率”,与单篇论文影响力无必然关联——2024年《自然》发表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果论文,发表当年被引量仅3次,远低于期刊平均水平;而某综合类期刊通过大量发表高引综述(占比超40%),将影响因子从15提升至38,但原创研究论文被引量中位数仅8次[《自然·通讯》2024年统计]。

其次,“影响因子游戏”催生数据操纵产业链。 2023年撤稿观察网站(Retraction Watch)曝光,某肿瘤学期刊通过 “强制作者引用本刊论文”“延迟发表低引论文”等手段,3年内影响因子从5.2飙升至12.7;更有期刊利用“贡献作者”名单膨胀引用——2024年《PLOS ONE》发表的100篇高引论文中,23%存在“幽灵作者”(未实际贡献却被列入作者名单以增加引用)。

最致命的是,它正在扼杀学术创新。 年轻学者为“发高IF期刊”被迫选择“热门领域”,而非真正具有突破性的基础研究。2024年《高等教育研究》调查显示,82%的青年科研人员承认“因影响因子压力放弃非主流课题”;哈佛大学医学院2023年数据显示,临床转化研究论文从投稿到接收的平均周期,较基础研究长47%,只因“影响因子较低的期刊审稿更慢”。

DORA宣言与学术评价的范式转移

2013年发布的DORA宣言,为这场变革提供了理论框架。其核心主张包括:禁止将影响因子作为评价论文或学者的指标;强调“关注研究本身价值而非发表期刊”;推动多元评价体系(如论文被引频次分布、同行评议意见、研究可重复性等)。截至2025年6月,全球已有2143家机构签署DORA,包括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127家中国机构。

国际实践已展现改革成效:

德国马普研究所自2022年起,所有招聘、晋升评审中“不得提及期刊影响因子”,改用“研究贡献陈述”(Research Contribution Statement),要求申请人详述研究问题原创性、方法创新性及学科影响;

荷兰皇家科学院推行“科学质量协议”,将“开放获取论文占比”“数据共享程度”“社会影响力”纳入评价指标,2024年生命科学领域基础研究经费申请中,仅12%提及期刊影响因子,较2020年下降68%;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 2025年启动的“新研究者基金”,要求评审专家重点评估“研究设计严谨性”和“对领域的潜在推动”,而非发表记录。

替代评价工具:从“单一数字”到“多维画像”

技术创新正在为多元评价提供可能。替代指标(Altmetrics)通过追踪论文在社交媒体、政策报告、新闻报道中的影响力,构建更立体的评价维度:

Altmetric Attention Score:整合Twitter讨论量、新闻引用、政策文件提及等16种数据源,2024年《柳叶刀》发表的“全球抗生素耐药性报告”得分达98.7(百分位排名前0.1%),远超其期刊影响因子对应的学术影响力;

PlumX Metrics:从“引用、使用、捕获、提及、社交”五大维度评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023年发表的“大熊猫野化放归研究”,因被《国家地理》报道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引用,“提及得分”位列全球生态学论文前5%;

开放同行评议平台:如F1000Prime邀请领域专家对论文“科学价值”“方法学严谨性”“可重复性”进行星级评价,2024年其数据库中68%的高星级论文(≥8分)来自影响因子<5的期刊。

改革阻力与未来方向:打破“数字崇拜”任重道远

尽管变革呼声高涨,影响因子的“路径依赖”仍根深蒂固。全球Top 50大学中,43%在2024年招聘启事中仍要求“以第一作者在IF>10期刊发表论文”;科研人员坦言“明知影响因子不合理,但跳槽、申基金时不得不妥协”。

《Science》主编H. Holden Thorp在社论中呼吁:“学术评价应回归‘人’与‘研究’的本质。”未来,“去中心化评价”或成趋势——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评审意见上链存证,结合AI辅助的论文内容分析(如方法学创新性、数据开放度),构建不依赖期刊品牌的评价体系。正如DORA宣言签署十周年报告强调:“真正的学术卓越,从来不是由一个数字定义的。”

注:《Science》社论内容引自2023年10月13日刊文《The impact factor debate: Time to move on》;DORA宣言签署机构数据来自DORA官网(https://sfdora.org);德国马普研究所评价政策引自其2022年《科研人员职业发展指南》;替代指标案例数据来自Altmetric、PlumX Metrics 2024年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