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发展历程:《护理学报》原名《南方护理学报》,由广东省教育厅主管、南方医科大学主办,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份护理学报。1995年7月正式创刊,当时名为《南方护理杂志》,小16开本,双月刊,48页,军内赠阅每年3000册;1999年2月以《南方护理学报》面世,自办发行加赠阅,年发行1.2万册;2000年改版为大16开本,双月刊,页码增至64页,邮发和自办发行相结合,年发行1.5万册;2002年页码增至80页,年发行2.1万册;2004年改双月刊为月刊,页码64页,年发行14万册;2005年页码增至96页,年发行18万册。栏目介绍:本刊辟有专家论坛、论著、研究生园地、调查研究、综述、临床护理、中医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循证护理、个案研究、药械护理、社区护理、国外护理、基层来稿、护理创新、学术争鸣、短篇报道、读者 作者 编者等栏目,并开辟以彩图和文字说明为主的医院介绍专栏,同时兼营广告业务,欢迎来电来函联系。国内数据库收录及获奖介绍:2001年被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2002年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2003年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辑委员会评为《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同年被国家科技部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4年被评为“全军优秀医学期刊”。征订信息:本刊为国际期刊标准大16开本,国内统一刊号:CN 44—1631/R,国际连续出版刊号:ISSN 1008-9969。每月20日出版,定价7元/册,全年84元。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邮发代号:46—200,国外发行代号:4831 BM。编辑部全年接受邮购,邮购地址:广州市广州大道北1838号护理学报编辑部。
高血压防治:症状识别与阶梯治疗
时间:2025-07-08 15:55:26
高血压作为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其防治工作已成为医疗健康领域的核心议题。本文结合临床实践与最新指南,系统梳理该疾病的症状识别、治疗手段及生活管理要点,为不同群体提供精准的健康管理方案。
症状识别: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
高血压患者早期常出现一过性头晕,尤其在体位改变时表现为蹲起后黑蒙或眩晕,这种“坐电梯式”的失衡感可能提示血压调节功能异常。持续性后脑胀痛或太阳穴搏动性疼痛是典型症状,常伴随颈部僵硬感,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会将这种头痛误认为普通偏头痛而延误就诊。
心悸胸闷等心脏症状尤其需要警惕,当心脏负荷长期超标时,患者可能在爬三层楼梯后出现明显气促,这种“被石头压住胸口”的憋闷感需要及时排查心脏损伤。肢体末端麻木感犹如“蚂蚁爬行”的异常感觉,往往提示末梢循环障碍,这类神经症状在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中更为常见。
阶梯治疗:个体化方案的选择艺术
药物治疗体系犹如血压控制的工具箱,临床常用五大类降压药各具特色。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如依那普利)如同心脏的“保护盾”,特别适合合并糖尿病或心脏问题的患者;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则像精准的“压力调节阀”,对老年性高血压效果显著,但需注意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脚踝水肿等反应。联合用药策略讲究“1+1>2”的协同效应,例如利尿剂与ARB类药物的组合,既能减少血容量又阻断升压机制,这种“双管齐下”的方式对顽固性高血压尤为有效。
非药物干预如同血压控制的基石,每日钠盐摄入控制堪比“精密称量”,5克盐的限制约等于一啤酒瓶盖的容量,这需要家庭烹饪时养成使用控盐勺的习惯。运动处方强调“温和而持续”的原则,推荐采用“谈话测试”法——运动时能完整说出一句话,这样的中等强度锻炼既能改善血管弹性又避免风险。
生活管理:构建健康防护网
环境调控对血压稳定的重要性常被低估。保持室温在22-26℃区间,相当于营造“恒春”环境,温度骤变带来的血压波动风险可降低40%。夜间照明设置需遵循“三级亮度”原则:卧室保留地脚灯,走廊设置感应灯,卫生间配置防眩光灯具,这种分级照明系统能有效预防夜间如厕时跌倒风险。
饮食管理强调“色彩营养学”理念,每日餐盘应包含红色(番茄)、紫色(紫甘蓝)、绿色(西蓝花)等不同色系蔬菜,这种彩虹饮食法不仅能控制热量,其含有的钾离子还能中和钠的升压作用。对于需要社交应酬的患者,建议采用“三杯原则”:一杯温水间隔两杯酒,这种缓冲策略既能减少酒精摄入又避免失礼。
用药依从性管理需要建立“四维提醒”系统:手机定时、智能药盒、家属监督、用药日历相结合。特别要注意药物“假期综合征”——节假日期间漏服率上升30%,可通过设置旅行分装药盒来应对。血压监测建议采用“三时段记录法”:晨起后、午休前、睡前各测一次,这种动态观察比单次测量更能反映真实控制水平。
疾病认知教育要突破传统宣教模式,医护人员可指导患者制作“血压护照”,记录每次测量的数值、用药情况及身体反应,这种可视化管理工具能提高患者的参与感。家属则需要掌握“危机识别三要素”:突发剧烈头痛、视物模糊、喷射性呕吐,这些警示信号出现时应立即启动急救流程。
高血压防控是场需要医患共同参与的持久战,通过精准识别早期信号、科学选择治疗方案、系统构建防护网络,完全可以将这种“沉默杀手”转变为可控的慢性疾病。医护人员在此过程中既要当好治疗师,更要成为健康教育的传播者,帮助每个家庭筑牢血压控制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