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报杂志

期刊简介

        发展历程:《护理学报》原名《南方护理学报》,由广东省教育厅主管、南方医科大学主办,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份护理学报。1995年7月正式创刊,当时名为《南方护理杂志》,小16开本,双月刊,48页,军内赠阅每年3000册;1999年2月以《南方护理学报》面世,自办发行加赠阅,年发行1.2万册;2000年改版为大16开本,双月刊,页码增至64页,邮发和自办发行相结合,年发行1.5万册;2002年页码增至80页,年发行2.1万册;2004年改双月刊为月刊,页码64页,年发行14万册;2005年页码增至96页,年发行18万册。栏目介绍:本刊辟有专家论坛、论著、研究生园地、调查研究、综述、临床护理、中医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循证护理、个案研究、药械护理、社区护理、国外护理、基层来稿、护理创新、学术争鸣、短篇报道、读者 作者 编者等栏目,并开辟以彩图和文字说明为主的医院介绍专栏,同时兼营广告业务,欢迎来电来函联系。国内数据库收录及获奖介绍:2001年被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2002年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2003年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辑委员会评为《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同年被国家科技部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4年被评为“全军优秀医学期刊”。征订信息:本刊为国际期刊标准大16开本,国内统一刊号:CN 44—1631/R,国际连续出版刊号:ISSN 1008-9969。每月20日出版,定价7元/册,全年84元。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邮发代号:46—200,国外发行代号:4831 BM。编辑部全年接受邮购,邮购地址:广州市广州大道北1838号护理学报编辑部。                

医师职称改革争议:考试能否衡量临床能力?

时间:2025-06-26 15:42:43

近年来,国家卫健委推动的医师职称改革中,“以考代评”制度成为争议焦点。这一政策试图通过标准化考试简化评价流程,但其对医生临床能力的衡量是否有效,引发了医学界的广泛质疑。当笔试成绩成为晋升的主要门槛,我们是否正在用“试卷上的完美答案”掩盖“手术台上的真实困境”?

纸上谈兵:考试制度的先天缺陷

医学教育的核心矛盾在于:理论知识的可考核性与临床经验的不可量化性。现行考试多聚焦于病理机制、药物剂量等标准化内容,却难以模拟真实诊疗中复杂的临床推理过程。例如,面对同一份实验室报告,考试要求选择“最佳选项”,而实际诊疗可能需要结合患者经济状况、家族史等非标准化因素调整方案。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医生为应付考试机械记忆指南条文,反而丧失了面对罕见病例时的独立思考能力。这种“开卷能满分,临床就手抖”的现象,暴露出考试与实战的割裂。

被遗忘的战场:临床能力如何评估?

真正的医疗水平体现在问诊时捕捉关键症状的敏锐度、手术台上应对突发状况的应变力——这些能力恰恰无法通过选择题展现。国际医学教育界推崇的床边考核(如OSCE)要求考官直接观察医生与患者的互动,从病史采集到治疗方案制定全程评估。我国部分医院试点类似模式,由资深医师在真实诊疗场景中评分,但推广面临人力成本高、标准不统一等阻力。讽刺的是,当“标准化”成为行政管理的便利借口,最该被标准化的临床技能反而沦为形式化考核的牺牲品。

扭曲的激励:当考试异化为终极目标

职称考试催生出畸形的备考生态。有调查显示,三甲医院医师平均每年花费200小时刷题,相当于减少1.5个月的临床工作时间。更严峻的是,考试内容与临床需求脱节:某省副主任医师考试中,“分子生物学机制”占比30%,而基层最需要的慢病管理、医患沟通技巧仅占10分。这种错位导致医生将精力投向“高分低能”的应试训练,而非提升实际救治水平。正如一位急诊科主任的尖锐批评:“我们培养了一批会写SCI论文的医生,但他们连休克患者的静脉通路都建不稳。”

破局之道:重建能力本位的评价体系

改革需要打破“唯分数论”的路径依赖。可借鉴的解决方案包括:

  1. 分层考核机制:对科研型与临床型医师采用差异化标准,后者重点考核手术成功率、疑难病例解决率等硬指标;

  2. 动态档案管理:建立医师职业生涯全周期的临床能力数据库,整合患者预后数据、同行评议等多元证据;

  3. 模拟实战评估: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大出血、多器官衰竭等高风险场景,测试医生的应急决策能力。

这场争论的本质是医学价值观的碰撞——当我们将医生简化为“答题机器”,医疗系统终将付出生命的代价。正如特鲁多墓志铭所警示:“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医学的人文性与实践性,永远无法被标准化试卷框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