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发展历程:《护理学报》原名《南方护理学报》,由广东省教育厅主管、南方医科大学主办,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份护理学报。1995年7月正式创刊,当时名为《南方护理杂志》,小16开本,双月刊,48页,军内赠阅每年3000册;1999年2月以《南方护理学报》面世,自办发行加赠阅,年发行1.2万册;2000年改版为大16开本,双月刊,页码增至64页,邮发和自办发行相结合,年发行1.5万册;2002年页码增至80页,年发行2.1万册;2004年改双月刊为月刊,页码64页,年发行14万册;2005年页码增至96页,年发行18万册。栏目介绍:本刊辟有专家论坛、论著、研究生园地、调查研究、综述、临床护理、中医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循证护理、个案研究、药械护理、社区护理、国外护理、基层来稿、护理创新、学术争鸣、短篇报道、读者 作者 编者等栏目,并开辟以彩图和文字说明为主的医院介绍专栏,同时兼营广告业务,欢迎来电来函联系。国内数据库收录及获奖介绍:2001年被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2002年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2003年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辑委员会评为《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同年被国家科技部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4年被评为“全军优秀医学期刊”。征订信息:本刊为国际期刊标准大16开本,国内统一刊号:CN 44—1631/R,国际连续出版刊号:ISSN 1008-9969。每月20日出版,定价7元/册,全年84元。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邮发代号:46—200,国外发行代号:4831 BM。编辑部全年接受邮购,邮购地址:广州市广州大道北1838号护理学报编辑部。
糖原贮积病
时间:2024-12-20 16:48:20
糖原贮积病(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GSD),又称糖原累积症、糖原病(glycogen disease)、糖原代谢病(glycogenoses),是因肝、肌肉和脑组织的糖原代谢中某些酶的缺乏,使糖原火罐网不能正常分解或合成,在组织中沉积结构和数量异常糖原的一组隐性遗传性糖原代谢紊乱疾病。此病于1928、1929年由荷兰的几位医生最早发现,多数是糖原分解酶缺乏,糖原在组织中分解障碍而沉积过多;极少数则是由于糖原合成酶缺乏,表现为组织中糖原贮存过少本病累及多器官组织,主要为肝脏、肾脏心脏和肌肉,大多表现为低血糖。本病分为肝-低血糖性糖原贮积病及肌-能量障碍性糖原贮积病两大类。
病因糖原贮积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磷酸化酶激酶缺乏型则是X-性连锁遗传。
主要表现
糖原贮积病主要表现为肝大低血糖鶒,包括Ⅰa型(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及更罕见的Ⅰb型(G-6-P微粒体转移酶缺乏)Ⅲ型,Ⅵ型和伴X染色体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鶒的磷酸酶b激酶缺乏。肌-能量障碍性糖原贮积病主要表现为肌肉萎缩、肌张力低下、运动障碍,包括Ⅴ型,Ⅶ型,磷酸甘油变位酶缺乏和LDHM亚单位缺乏另有Ⅱ型、Ⅳ型等。
1.Ⅰ型糖原贮积病 临床最常见,由于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不能将6-磷酸葡萄糖水解为葡萄糖。主要表现: (1)空腹诱发严重低血糖患儿出生后即出现低血糖鶒,惊厥以至昏迷。长期低血糖影响脑细胞发育,智力低下,多于2岁内死亡 (2)伴酮症和乳酸性酸中毒。 (3)高脂血症,臀和四肢伸面有黄色瘤向心性肥胖,腹部膨隆,体型呈“娃娃”状。 (4)高尿酸血症。 (5)肝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大量糖原沉积。新生儿期即出现肝脏肿大,肾脏增大。当成长为成人,可出现单发或多发肝腺瘤,进行性肾小球硬化、肾功能衰竭。 (6)生长迟缓,形成侏儒状态。
2.Ⅱ型糖原贮积病 全身组织均有糖原沉积,尤其是心肌糖原浸润肥大明显健康搜索。婴儿型,最早于出生后1个月发病,很少生存到1岁面容似克汀病,舌大,呛咳,呼吸困难,2岁前死于心肺功能衰竭青少年型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成人型表现为骨骼肌无力。
3.Ⅲ型糖原贮积病 堆积多分支糖原火罐网,又称界限糊精病。主要表现: (1)低血糖:较Ⅰ型轻微 (2)肝脏大,可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 (3)生长延迟。
4.Ⅳ型糖原贮积病 堆积少分支糖原,又称支链淀粉病。肝大、肝硬化,生长障碍,肌张力低,如初生婴儿有肝硬化者应除外本病。患儿多于1周岁内死于心脏和肝脏衰竭。
5.Ⅴ型糖原贮积病 因肌肉缺乏磷酸化酶患者肌肉中虽有高含量糖原但运动后血中少或无乳酸健康搜索。多青少年发病火罐网,中度运动不能完成,小量肌肉活动不受限制,肌肉易疲劳,肌痉挛,有肌球蛋白尿。
6.Ⅵ型糖原贮积病 主要表现为肝大低血糖较轻或无。
7.Ⅶ型糖原贮积病 运动后肌肉疼痛痉挛,有肌球蛋白尿。轻度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
8.磷酸酶b激酶缺乏症(Ⅷ或Ⅸ型) 肝大,偶有空腹低血糖,生长迟缓,青春期自行缓解
9.Ⅹ型糖原贮积病 肝脏、肌肉糖原沉积,肝脏肿大,空腹低血糖肌肉痉挛,一定程度智力低下。
10.O型为糖原合成酶缺乏 患者通常出现空腹低血糖,高血酮,肌肉痉挛和一定程度鶒的智力障碍易与低血糖性酮症相混淆。
诊断
1.Ⅰ型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肝大、空腹低血糖、身材矮小、肥胖等。 (2)血液生化检查:空腹血糖低血三酰甘油及胆固醇升高,血乳酸、尿酸升高。 (3)胰高糖素试验:胰高糖素0.5mg肌内注射,每15分钟测血糖持续2h,正常人10~20min后空腹血糖可上升3~4mmol/L,本病患者上升<0.1mmol/L2h内血糖仍不升高,乳酸上升3~6mmol/L,并加重已有的乳酸性酸中毒鶒,血pH值降低 (4)肝穿刺活检:是本病确诊依据测定患者肝糖原常超过正常值6%火罐网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降低以至缺失,细胞核内有大量糖原沉积。 (5)果糖或半乳糖转变为葡萄糖试验:迅速静脉输注果糖(0.5g/kg)或半乳糖(1g/kg)配制的25%溶液,每10分钟取血1次共1h,测定血葡萄糖、乳糖、果糖、半乳糖含量,患者血葡萄糖不升高,而乳酸明显上升。 (6)骨骼X线检查:可见骨骺出现延迟及骨质疏松健康搜索。
2.Ⅱ型诊断依据 (1)症状和体征:患儿生长发育落后,心脏肥大,肌肉松弛。 (2)肌酸磷酸酶和醛缩酶增高。 (3)确诊依赖肌肉、肝脏活检,电镜示糖原颗粒沉积,缺乏α14-葡萄糖苷酶皮肤活检成纤维细胞培养也无此酶的存在。 (4)早期妊娠时羊水细胞中可见糖原颗粒。
3.Ⅲ型诊断依据 (1)症状和体征:肝大、肌无力。 (2)胰高糖素试验:清晨空腹肌内注射0.5mg后,患者血糖不升或上升很少;进食2h后肌内注射0.5mg,血糖可上升3~4mmol/L,血乳酸浓度不变。 (3)肝脏或肌肉活检:用碘测定呈紫色反应,证实有界限糊精存在。也可作红细胞白细胞加碘检测。 (4)红细胞、白细胞淀粉α1,6-葡萄糖苷酶活性测定。
4.Ⅳ型诊断依据 患儿有肝硬化,肝脾肿大,黄疸和腹水肝组织碘试验淀粉呈紫色反应者为阳性
5.Ⅴ型诊断依据 (1)症状和体征:肌肉活动受限,肌痉挛等。 (2)束臂运动试验火罐网:患者上臂扎血压带,打气使气带压力达收缩期血压以阻断血流,然后让病人伸曲手指反复运动1min,于运动前后测该臂血乳酸,正常人运动后乳酸增高,而患者血乳酸不升高 (3)肌肉活检显示肌糖原累积、肌磷酸化酶缺乏。
6.Ⅵ型诊断依据 (1)症状和体征:肝大,可有低血糖发生。 (2)空腹或餐后注射胰高糖素不能使血糖升高 (3)肝活检糖原含量高,磷酸化酶活性低。白细胞中此酶活性低。
7.Ⅶ型诊断依据 (1)症状和体征:同Ⅴ型 (2)肌肉活检缺乏磷酸果糖激酶,红细胞中此酶活性低鶒。
8.磷酸酶b激酶缺乏诊断依据 ①症状和体征:如肝大等。②测定白细胞或肝细胞酶活性降低
9.Ⅹ型诊断依据 ①肝大。②胰高糖素试验阳性。③肝脏或肌肉活检。
10.O型诊断依据 ①症状和体征②胰高糖素试验:空腹试验无反应,餐后呈高血糖反应。③餐后肝脏活检肝糖原含量低于肝湿重0.5%。④红细胞糖原合成酶活性检测。
鉴别诊断
本病主要应与其他的代谢障碍性疾病相鉴别鉴别的关键在于受累组织或器官的活检、酶学检查以及染色体检查等。
治疗
Ⅰ型 (1)防治低血糖:急性发作时立即静脉注射25%葡萄糖,维持血糖于2.22~6.66mmol/L。每2~3小时进食高蛋白、低脂肪饮食1次。 (2)防治酸中毒:血乳酸高,应服碳酸氢钠。 (3)防治感染。 (4)别嘌醇(别嘌呤醇)治疗高尿酸血症。 2.Ⅱ型目前尚无有效疗法。 3.Ⅲ型进食宜少量多餐,高蛋白饮食限制脂肪和总热量试用苯妥英(苯妥英钠)防治低血糖。 4.Ⅴ型 ①避免疲劳和剧烈运动。②运动前预备葡萄糖或果糖或给予异丙肾上腺素。 5.Ⅵ型 宜高蛋白饮食少量多餐。苯妥英(苯妥英钠)防治低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