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报杂志

期刊简介

        发展历程:《护理学报》原名《南方护理学报》,由广东省教育厅主管、南方医科大学主办,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份护理学报。1995年7月正式创刊,当时名为《南方护理杂志》,小16开本,双月刊,48页,军内赠阅每年3000册;1999年2月以《南方护理学报》面世,自办发行加赠阅,年发行1.2万册;2000年改版为大16开本,双月刊,页码增至64页,邮发和自办发行相结合,年发行1.5万册;2002年页码增至80页,年发行2.1万册;2004年改双月刊为月刊,页码64页,年发行14万册;2005年页码增至96页,年发行18万册。栏目介绍:本刊辟有专家论坛、论著、研究生园地、调查研究、综述、临床护理、中医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循证护理、个案研究、药械护理、社区护理、国外护理、基层来稿、护理创新、学术争鸣、短篇报道、读者 作者 编者等栏目,并开辟以彩图和文字说明为主的医院介绍专栏,同时兼营广告业务,欢迎来电来函联系。国内数据库收录及获奖介绍:2001年被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2002年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2003年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辑委员会评为《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同年被国家科技部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4年被评为“全军优秀医学期刊”。征订信息:本刊为国际期刊标准大16开本,国内统一刊号:CN 44—1631/R,国际连续出版刊号:ISSN 1008-9969。每月20日出版,定价7元/册,全年84元。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邮发代号:46—200,国外发行代号:4831 BM。编辑部全年接受邮购,邮购地址:广州市广州大道北1838号护理学报编辑部。                

发热的时相及其热代谢特点

时间:2024-12-06 10:41:35

多数发热尤其急性传染病和急性炎症的发热,其临床经过大致可分三个时相,每个时相有各自的临床和热代谢特点。
一、体温上升期
发热的第一时相是中心体温开始迅速或逐渐上升,快者约几小时或一昼夜就达高峰;慢者需几天才达高峰,称为体温上升期(stadium incrementi)。此期许多病人自感发冷或恶寒,并可出现“鸡皮”和寒战、皮肤苍白等现象。皮肤苍白是皮肤血管收缩使血流减少所致。由于浅层血液减少,皮温下降并剌激冷感受器,信息传入中枢时自感发冷,严重时出现恶寒。在此同时经交感神经传出的冲动又引起皮肤竖毛肌的收缩,故出现“鸡皮”。寒战则是骨骼肌的不随意周期性收缩,是下丘脑发出的冲动,经脊髓侧系的网状脊髓束和红核脊髓束,通过运动神经传递到运动终板而引起的。皮肤温度下降由冷感受器传入信息也是引起寒战的一个因素。故此期又可称寒战期。此期是因体温调定点上移,中心温度低于调定点唤起的调温反应,故热代谢的特点是散热减少和产和产热增多,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因而上升。是故当病人感到发冷或恶寒时,中心温度其实已上升了。
寒战在诊断上有参考意义。反复寒战超过一天可能是疟疾或菌血症。在传染病过程中,再次发生寒战,是传染原侵入血流的信号,但寒战不限于传染病。
二、高峰期
当体温上升到与新的调定点水平相适应的高度后。就波动于较高的水平上,称为高峰期或热稽留期(fastigium)。此期病人的皮肤颜色发红,自觉酷热和皮肤干燥,其中心体温已达到或略高于体温调定点的新水平,故下丘脑不再发出引起“冷反应”的冲动。除寒战及“鸡皮”现象消失外,皮肤血管由收缩转为舒张;血温上升也有舒血管作用;浅层血管舒张使皮肤血流增多,因而皮肤发红,散热也因而增加。由于温度较高的血液灌注提高了皮肤温度,热感受器将信息传入中枢,故产生酷热感。高热使皮肤水分蒸发较多,因而皮肤和口唇比较干燥。高峰期持续时间不一,从几小时(如疟疾)、几天(如大叶性肺炎)至一周以上(如伤寒)。本期的热代谢特点是中心体温与上升的调定点水平相适应,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波动也可较大。
三、退热期
退热期(stadium decrementi或defervescence)中因发热激活物在体内被控制或消失,EP及增多的发热介质也被清除(LP主要自肾脏清除),上升的体温调定点乃回降到正常水平。由于调定点水平低于中心体温,故从下丘脑发出降温指令,不仅引起皮肤血管舒张,还可引起大量出汗,故又称出汗期,由于皮肤比较潮湿。
出汗是一种速效的散热反应,但大量出汗可造成脱水,甚至循环衰竭,应注意监护,补充水和电解质,尤其是在心肌劳损患者,更应密切注意。本期的热代谢特点是散热多于产热,故体温下降,直至与已回降的调定点相适应。热的消退可快可慢,快者几小时或24小时内降至正常,称为热的骤退(crisis),慢者需几天才降至正常,称热的渐退(lysis)。
在许多疾病过程中,发热过程持续时间与体温升高水平是不完全相同的。将这些病人的体温按一定时间记录,绘制成曲线图(即所谓热型),可以发现有不同热型。为什么许多发热疾病热型不一样,至今尚无满意的解释,可能与致病微生物的特异性和机体反应性有关。长期积累的资料表明,一定的疾病具有其特殊热型,了解这些热型,有助于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