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发展历程:《护理学报》原名《南方护理学报》,由广东省教育厅主管、南方医科大学主办,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一份护理学报。1995年7月正式创刊,当时名为《南方护理杂志》,小16开本,双月刊,48页,军内赠阅每年3000册;1999年2月以《南方护理学报》面世,自办发行加赠阅,年发行1.2万册;2000年改版为大16开本,双月刊,页码增至64页,邮发和自办发行相结合,年发行1.5万册;2002年页码增至80页,年发行2.1万册;2004年改双月刊为月刊,页码64页,年发行14万册;2005年页码增至96页,年发行18万册。栏目介绍:本刊辟有专家论坛、论著、研究生园地、调查研究、综述、临床护理、中医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循证护理、个案研究、药械护理、社区护理、国外护理、基层来稿、护理创新、学术争鸣、短篇报道、读者 作者 编者等栏目,并开辟以彩图和文字说明为主的医院介绍专栏,同时兼营广告业务,欢迎来电来函联系。国内数据库收录及获奖介绍:2001年被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2002年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2003年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辑委员会评为《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同年被国家科技部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4年被评为“全军优秀医学期刊”。征订信息:本刊为国际期刊标准大16开本,国内统一刊号:CN 44—1631/R,国际连续出版刊号:ISSN 1008-9969。每月20日出版,定价7元/册,全年84元。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邮发代号:46—200,国外发行代号:4831 BM。编辑部全年接受邮购,邮购地址:广州市广州大道北1838号护理学报编辑部。
如何促进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实践?
时间:2024-12-02 10:34:04
以下是一些促进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实践的方法:
一、加强科研与临床的沟通协作
建立合作
医院可以设立专门的机构或团队,负责协调科研部门和临床科室之间的合作。例如,成立临床科研协作办公室,成员包括科研管理人员、临床科室负责人以及医学研究人员。这个办公室定期组织会议,让科研人员了解临床的实际需求和问题,同时让临床医生熟悉最新的科研进展。
开展联合项目申报,鼓励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共同申请科研基金。在项目设计阶段,双方充分交流,确保研究课题既具有科学创新性,又紧密围绕临床实际问题,比如针对某种高发病率的慢性病的新治疗方法的研究。
促进人员交流
安排临床医生到科研实验室进行短期学习或参与部分研究工作,使他们能够亲身体验科研过程,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和技术。例如,让外科医生参与生物材料的实验室研究,了解新型手术缝合材料的研发过程。
科研人员也可以到临床科室进行轮转,观察临床诊疗过程,更好地理解临床需求。比如,医学基础研究人员在肿瘤科病房轮转,了解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和对新治疗技术的期望,从而调整研究方向,加强人员之间的交流。
二、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
完善平台建设
医院或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包括技术评估、专利申请、企业合作对接等一系列服务。例如,设立技术转移办公室,为科研成果的价值评估提供专业服务,帮助科研人员确定成果的技术创新性、临床应用前景和市场价值。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技术转让、合作研发等方式,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产品或临床技术。比如,与医疗器械企业合作,将科研人员研发的新型医疗设备原型进行优化和量产,使其能够尽快应用于临床诊断或治疗。
简化流程和政策支持
政府和医院应简化科研成果转化的审批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手续。例如,对于已经通过安全性和有效性初步验证的科研成果转化项目,设立快速审批通道,加快其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的速度。
提供政策支持,如税收优惠、资金奖励等。对积极参与科研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和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对成功转化且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的科研成果给予资金奖励,激励各方推动成果转化。
三、加强临床医生的科研培训
开展针对性培训
根据临床医生的实际需求和科研基础,开展多层次的科研培训课程。对于科研基础薄弱的医生,开设基础科研方法课程,如临床研究设计、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等。例如,定期举办临床研究方法培训班,邀请专业的统计学家和临床研究专家授课,讲解如何设计合理的临床试验方案。
针对有一定科研经验的医生,提供高级科研技能培训,如科研项目管理、科研论文写作与发表等。例如,组织学术论文写作工作坊,邀请资深编辑和高影响力期刊的编委分享论文写作技巧和投稿经验。
提供科研指导
为临床医生配备科研导师,这些导师可以是医院内部经验丰富的科研人员,也可以是外聘的专家。导师根据医生的研究方向和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包括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方法的优化以及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推广。例如,一位年轻的内科医生在研究某种罕见病的治疗时,科研导师帮助他梳理研究思路,指导他如何收集和分析病例数据,使他的研究能够顺利开展。
四、建立临床应用反馈机制
跟踪临床应用
对于新应用于临床的科研成果,建立长期的跟踪评估机制。通过收集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质量改善等数据,全面评估科研成果在临床实践中的实际价值。例如,在一种新的药物治疗方案应用于临床后,定期回访患者,记录药物的疗效、不良反应等情况,为后续的改进提供依据。
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临床应用数据库,将科研成果的临床应用数据进行集中管理和分析。例如,开发专门的医疗信息系统,医生在使用新的临床技术或药物时,将相关数据实时录入系统,系统可以自动生成分析报告,帮助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及时了解应用情况。
调整科研方向
根据临床应用反馈的结果,及时调整科研方向和内容。如果临床应用中发现科研成果存在某些不足或问题,科研人员可以针对性地开展进一步研究。例如,一种新型的医疗器械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发现操作不够简便,科研人员就可以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优化设计研究,使其更符合临床实际需求。